12月30日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公布了最新考古成果

在帝陵周围发现了一座

目前已知的秦代规模最大、等级最高、

保存最完好的大型墓葬

填补了秦代高等级墓葬的空白

▲文物保护修复中心

秦陵西侧新发现墓葬陪葬坑14座

据了解,年开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对秦陵外城西侧的陵区展开详细的考古调查与勘探工作,取得了不少收获,随后对其中的一号墓葬进行了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

▲上层发掘现场

考古队在陵园外城西侧勘探和复探面积约50余万平方米。发现古代墓葬20多座,灰坑座,陶窑4座,古河床4条。新发现墓葬陪葬坑14座。

▲陪葬坑发掘现场

其中有9座大型墓葬,东侧4座为中字形,靠近秦始皇帝陵;西侧5座为甲字形,距秦陵稍远。东西排为一列,整齐有序。

在最西侧一组三座甲字形墓葬四周发现一圈完整壕沟,壕沟南北长约米、东西宽约米,呈“目”字形。修筑整齐、规则,这是目前秦陵地区发现的独一无二、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带壕沟的墓葬遗存。

考古专家认为,从位置上来看,这批墓葬呈东西一字排列,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应该是经过人为有意规划、布置而成,其时代应为同一时期。最东侧的一座中字形墓葬东距秦陵外城仅多米,说明墓主人与秦始皇的关系非常密切,疑是秦始皇帝陵园西侧一组大型陪葬墓,当时初步认为时代约在战国晚—汉。

▲铺地砖面下地层

一号墓葬拥有完整的独立墓园

为了明确秦陵西侧这一批墓葬的内涵、性质与年代,摸清楚这批墓葬与秦始皇帝陵的关系,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对其中的一号墓葬进行发掘。为此,考古队制定了详细的发掘方案。

一号墓位于秦始皇帝陵园外城西侧约米处,这是一座“中”字形墓葬,由南、北墓道与墓室三部分组成。根据墓道坡度复原,全长约米,总面积约平方米。两侧还有三个长方形陪葬坑,遗憾的是北墓道北端已经被破坏。

▲墓室中心塌陷状况

编号为M1P1的陪葬坑位于南墓道西侧1.5米处,出土4匹残马骨及1副犬类动物遗迹、木车车舆及车辕朽迹各一处,遗物有青铜车舆装饰件、盖弓帽及马缰绳饰件;编号为M1P2、M1P3的两座陪葬坑在北墓道东侧,推测应当是这座墓葬的车马陪葬坑。

考古队还在一号墓南侧23.5米处发现4条壕沟,在西侧约80米处也发现1条壕沟,北侧为断崖,东侧约40米处,则有一条古河床。串联起来,考古队发现壕沟和河床将墓葬包围在内,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独立墓园。

在一号墓葬的发掘中,考古队发现墓室中心部分塌陷严重。专家们根据根据夯土层对应关系,判断夯层复原后高于墓室开口土层。可以确认该墓葬当时有封土,且高度不低于7米。

▲地层堆积

遗憾的是在这座墓葬内发现了5个盗洞,其中3个进入了墓室。墓道及墓室四壁留有对称的3级生土台阶,北墓道几乎直通墓底,进入墓室处有竖向封门木,当为主墓道,目前北墓道大部分还未能发掘。

墓室内出土最早的单体金骆驼

墓室呈长方形,距地表总深15.6米。墓室底部面积约平方米。遗迹显示原墓室墓底铺木炭,上垫龙骨,龙骨上铺地板,地板上置放棺椁,上再铺厚度不少于40厘米的木炭,南部厚北部薄,用粗夯回填,上部则为细夯。坍塌后墓室木炭层以下堆积厚度0.2~0.8米。

▲墓室结构

▲墓室状况

棺椁位于墓室正中偏南,四周环绕回廊,外侧为边箱,放置大量陶器、铜器、玉器及少量金银器、铁器等。中心棺椁目前还在进一步的清理当中。

在墓室东侧的边箱里,考古队发现了大量陶器与铜器。陶器虽然破损严重,但可见器形有茧形壶等。铜器则有鼎、钫、豆、匙、盘、甑、釜。

▲陶器出土现场

令人惊喜的是,在南侧边箱里发现了铜器和金属器物。主要有半两钱、铜编钟、金带钩、金骆驼、金属俑,以及铜弩机、铁甲、铁剑、玉剑璏、剑珌等。此外还有少量漆器残迹。此次出土的金骆驼是目前国内所见最早的单体金骆驼。这些出土器物不仅为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以前,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秦代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

▲铜器出土现状

▲提取铜器

▲编钟及半两出土现场

▲铜半两

▲金带钩

▲带钩上刻铭

▲金骆驼

▲金属俑出土现场

▲铜驽机

▲玉剑珌

西侧边箱虽然被盗,但还是留下了少量铜器及少量漆器残迹。器形有铜鉴、铜洗、铜灯。此外,在西侧回廊北端考古队还发现了数量较多的玉器,有玉圭、玉壁、以及疑似玉编磬。

▲铜鉴铜洗出土现场

▲玉器出土现场

▲玉壁玉圭

根据墓葬所处位置、形制及出土物来看,考古队推定一号墓时代在秦统一之后,属于秦代墓葬。秦始皇陵陵西的这批墓葬应该属于秦始皇帝陵园有规划的一处高等级陪葬墓区,墓葬多采用壕沟及自然河流合围,形成相对独立的墓园,墓主与秦始皇关系密切。

秦始皇帝陵陵西一号墓是目前发现秦代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好的大型墓葬,填补了秦代高等级墓葬考古的空白,是秦始皇帝陵考古的又一重大收获,为中国古代陵墓制度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演变提供了关键性依据,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从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从封国走向帝国的考古资料证明。

此外

秦兵马俑陪葬坑

是秦始皇帝陵园外围的一组大型陪葬坑

其中一号坑面积最大

年至年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对一号坑

进行第三次正式发掘

发掘面积平方米

发掘陶俑余件,陶马12匹

车迹2乘,以及大量的兵器等

首次发现下下级军吏俑

根据兵马俑的冠式和铠甲、服饰的不同,可分为高级军吏俑、中级军吏俑、下级军吏俑、一般武士俑。

▲将军俑

一号坑第三次发掘共出土陶俑余件,首次发现下下级军吏俑这个新的陶俑等级。经过研究,大部分秦俑姿态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右臂前曲,右手半握拳,为持长兵器俑;另一类为右臂自然下垂,右手半握拳,拇指翘起,为持弓弩俑。本次发掘中考古队发现第八过道除了车迹前面的2行8个俑为持弓弩俑,其余的14行64个俑皆为持长兵器俑;9过道车迹前面的3行12个俑为长兵器俑,车后的3行12个俑为持弓弩俑;10过道的17行68个俑皆为持长兵器俑;11过道除了6件戴冠的军吏俑为持长兵器俑,其余的俑皆为持弓弩俑。不同类型的陶俑在俑坑中的排列位置不同,显示其在军队的组合和承担的任务不同。

▲彩绘俑头

▲青铜剑

此次发现的下下级军吏俑这个新的陶俑等级,为研究俑坑军阵的排列提供了新的依据和方法。

一号坑战车兼有物资运输功能

此次发掘,在车舆残迹内还发现3处笼箙,一处笼箙平面呈长方形,口沿镶边一周,边条宽、厚约0.8~1厘米,已成黑色炭迹。器内有箭镞,此次考古领队申茂盛表示,在以前的考古发现中,此物也曾出现过,但认识不清楚,有人认为可能是养马的马槽,但通过这次对笼箙的质地分析和笼箙未经扰动的箭镞分析,“我们认为此笼箙应是车上携带的盛储容器。主要盛储战争中消耗量极大的箭镞等。同时,一号坑内战车的功能有所增加,除担负指挥外兼有物资运输之功能。”申茂盛说。

▲笼箙

秦盾第一次出现

从兵马俑的造型看,很多当年都手持武器,已发现的武器有戈、弩机等,但这次考古队在一号坑中还发现了长66厘米的盾。

▲盾

发现时盾正面朝下,首向西北,皮胎、髹漆局部绘彩,可见细腻青灰色漆灰,流云状外形,齐首,弧肩,曲腰,平底。背面正中有一贯通上下的木质纵梁,纵梁长65厘米,梁中部鼓起一桥状纽形握手,下侧有长方形孔。

此盾与一号铜车上所发现的盾形制一样,尺寸为它的2倍。这是在秦陵考古中首次发现秦盾遗迹,显得弥足珍贵。

第一次明确弓弩上的檠木

弓弩遗迹在一号兵马俑坑中并不罕见,在第一次发掘中就曾出土了处。但在第三次发掘中,考古队清理出来了一个相当完整的弓弩遗迹。这把弓弩在木条上均匀分布有3个直径为0.6厘米的圆孔。申茂盛认为这个长方体的木条,应该是古文献中的檠,《仪礼·既夕礼》记载:明器之弓“有柲”,郑注:“柲,弓檠,弛则缚之于弓里,备损伤,以竹为之。”其作用是通过三个小孔用绳将檠与弓缚绑在一起,再用一个短的撑木支撑,形成一个三角形,将弓固定。这个弓弩的发现,厘清了以前人们对檠木的不确认识,第一次明确了檠木的定名和弓弩的保存方法。

▲弓弩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张佳

图:文博中国

编辑:西安报业全媒体编辑谈密

审核:陈颖何砾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End▼

点击查看往期文章精选

●我市召开“三改一通一落地”工作会议: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不断提高西安国家中心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重磅发布!全力发展“三个经济”,西安出大招了!●《西安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年)》发布权威解读来了~●泪目!“中国西安,救我们来了”!这个冬天,古城很“暖”……                







































北京专治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不复发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bvaw.com/kjscyy/1135431.html
------分隔线----------------------------